与潘子实书

时间:2024-03-13 21:14:01 作者:归有光

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

注释:

有光顿首,指作者对读书的敬重和向往;子实足下,表示书籍是知识的源泉。顷到山中,登万峰,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思考人生和读书的经历。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表现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描述了作者在深山中独自思考的孤独与寂寞。思古人而不得见,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向往和无法与其见面的遗憾。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描绘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现状的悲愤和感慨。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对科举制度和功利社会的批评。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描述了士人被功利所迷惑而忘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束缚和无法自拔的痛苦。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赞扬了足下的高尚品质和对古代贤人和圣人的学习追求。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表达了对足下的谦逊和对其教诲的珍视。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表示对足下启发的感激和决心不会放弃。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对当时学者对经学的忽视和缺乏对经典的理解。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强调经典不是某个时代或个人看法所能决定的。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批评了学者们固执己见和自负的态度。此今世之通患也,表示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敦促学者们不仅要学习经典,更要理解其中的圣人之心。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表示足下的智慧必能给予警示和启迪。无惜教我,幸甚!表示对足下的教诲和指导的珍视和感激。

大意:

诗词主要描绘了作者在山中思考读书与人生的困惑和迷茫,对科举学问的质疑以及对古代学者和圣人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山中思考读书与人生的困惑和迷茫。作者感慨于科举学问的功利化以及士人被功名利禄束缚而迷失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作者向往古代学者和圣人,并希望能够追随他们的志向。诗中批评了学者们对经学的片面理解和固执己见的态度,呼吁学者们要更加谦逊和开放地学习。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足下教诲的感激和决心不会放弃。整首诗词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反思,以及对古代学者智慧的向往和敬仰。

作者简介:

归有光(1903年1月5日-1988年8月21日),男,字静之,号鹿洲,广东丰顺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归有光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自由、开放、抒情为主题,主张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归有光的代表作有《雨巷》、《北国之春》等。他的散文作品也很有影响力,如《小杂感》、《书屋的梦》等。归有光一生著述颇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